「真」百萬內的國產 (乘用) 電動車MG4旗艦版試駕真的來了!儘管6月13日上市發表會上MG Taiwan開出的入門旗艦版99.9萬起價格讓不少網友們覺得誠意不足,反倒是我們先行試駕過定價118.9萬的MG4 XPower被認為是物超所值,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究竟這款跟頂規價差19萬、但最大馬力差距超過231匹的MG4旗艦版實際表現為何,就讓我們來實際開箱解密!至於此時此刻能夠確定的是,你現在看到文章才想到要下單MG4的話,候車期應該會來到2至3個月這麼久了。
之所以稱呼MG4旗艦版是「真」百萬內國產電動車,其主要原因是你現在能買到的99.9萬Luxgen n⁷ 5人純粹版,其實算是「技術性降價」的結果。因為納智捷官方很明確地點出了2023年第一波開放訂購時時,沒有入手5人純粹版的話後續售價就會從99.9萬漲至109.9萬。所以在6月份Luxgen開放訂二波定車時,推出了以5人純粹版為基礎打造的滿電特仕版 (103.9萬) 來延續銷售力道,接著出招在7月1日開始,表示藉由白金會員制度中的白金推薦碼機制購車,就能夠把109.9萬的原售價降至99.9萬的甜蜜點,而目前白金推薦碼確實不難從網路上徵到,所以才會說n⁷目前的99.9萬售價是技術性降價的結果。只不過既然實際入手價格回到相同起跑點,那麼即便車格有相當大的差異,MG4與n⁷之間的相互比較還是無法迴避。
那麼牌價訂在99.9萬的MG4旗艦版,在配備表現上跟頂規的XPower相比有哪些差異?先說外觀方面的結論,差異真的很小。MG4 XPower上能看到的鷹眼式LED頭燈、跟HS同款光劍式直立方向燈或是車頭下方的AGS可變進氣格柵,MG4旗艦版上都有,包括車尾搶眼的3D簍空大尾翼跟Cygnus天鵝座尾燈組都是。唯一不同的就只有235/45 R18同尺吋鋁圈的樣式了,有別於XPower的五輻式樣,旗艦版則是搭載原廠稱呼為花瓣式的輪圈造型,但實際上看起來更像是低風阻輪圈的大面積輪圈蓋設計,所以也比較難看到原廠搭載的煞車卡鉗樣式了。
MG Taiwan的「超規滿配」政策使然,MG4旗艦版一樣有7吋數位儀表、支援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的10.25吋中控車機、駕駛座電動調整跟無線充電板等實用配備,實際使用機能性跟MG4 XPower相比並無二致。而內裝方面唯一的規格差異,就在於Alcantar麂皮跟皮質混搭的座椅是MG4 XPower的專屬性能配置,入門的MG4旗艦版座椅材質就是皮質跟不織布混搭的樣式。
在車身尺碼不變的狀況下,兩車的乘坐跟置物機能當然也相同。後座沒有中央扶手/杯架以及空調出風口的缺席,都展現了MG4並不是為後座買家設計的產品調性,但要大力讚揚的是MSP平台的空間利用效率,讓這輛車長不到4米3的電動掀背小車後座不至於讓成年男子坐得不舒服,乘坐機能遠比視覺效果來得出色。
標準狀態下的MG4行李廂容量有363L的容積,看似不大但可以透過將行李廂底板下潛來獲得額外77L空間、達到440L的水準。把後排座椅依照6:4比例分離傾倒後,則是能將置物容積提升至1,165L,這時候要擺放電視或是大型傢俱等物品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啦在XPower上沒見到的電動尾門,旗艦版自然也不會出現,隨著MG4的正式上市開賣原廠電動尾門售服件 (附腳踢感應啓閉功能) 的報價也正式出爐,標準定價為19,800元,不過實際安裝價格還是依照經銷商資訊為準。
那麼最大馬力「僅」204匹的MG4旗艦版跟435匹的MG4 XPower相比落差會很大嗎?當然以帳面數據來看,旗艦版的204匹/25.5公斤米輸出自然是無法跟XPower的435匹/61.2公斤米相比,7.9秒跟3.8秒的零百加速數據也體現出動力上的差異,如果是追求性能上的CP值MG4 XPower確實是無庸置疑的首選,所以問題應該是:204匹的MG4旗艦版動力夠用嗎?
跟自家頂規車款相比的動力弱勢,如果拿來跟同價格帶的國產掀背車/房車比較,那麼204匹的MG4旗艦版頓時變成同級馬力王!而且再加上電動車的動力響應隨傳隨到特性,不論是在市區還是山路上單馬達後驅版的MG4加速感受都讓人覺得十分暢快。另外拜掀背車格本身車高不高重心低、電動車重心更低且MSP平台躺式電池芯又進一步放大這點的優勢所賜,面對連續彎道的側傾現象不多幅度也較少,超過200匹的動力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絕對是相當夠用,在山路上也能夠找到足夠駕馭樂趣。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還是要回應到第二段提及的MG4與Luxgen n⁷兩款99.9萬國產電動車的比較上,都是國產跟裕隆集團一員的身份,難免讓外界看待這兩款「兄弟車」時會自動投射出瑜亮情結的濾鏡,進而有後續一連串的議題討論。但回歸到車輛本質,4米3不到的中小型掀背車本就不該是車長逼近4米7的中型SUV同級對手,真正造就MG4與n⁷被迫放在舞台上比較的原因,是百萬內或是百萬左右的電動車選擇在台灣太過缺乏,我們也期待會有更多車廠繼續帶給消費者更多平價電動車的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