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於交通這方面的規劃有很多讓人苦惱的地方,比如人行道走到一半會撞上變電箱、甚至接沒有人行道,道路上更是出現駕駛人走到一半,原本可直行的道路直接變成轉彎專用道,種種奇葩的設計都讓用路人無奈。然而政府對於這些設計多年不改,形同設陷阱給用路人之後,再從中收取罰單,當然其中還包含各式定點測速、俗稱黑箱的流動式測速器與區間測速等等,乍看之下是以「安全」為名而取締,卻有許多完全不合邏輯之處。
以現在政府各種設置取締超速的機器數量與位置,可以看出超速有很大的危險性,才會讓政府極為認真的取締超速,但是翻開警政署於10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超速僅佔2.13%,代表政府想方設法想要降低這微乎其微的違規數量,但造成嚴重的A1與A2交通事故,最大的具名原因是20.6%的未依規定讓車,那為何政府還是如此積極取締「超速」?可能的原因推測是超速較為好取締,比起他需要經過專業判斷的違規相比,即便沒有交通相關的專業,是否超速只要透過機器判定就可以明白。
先前立委邱顯智就踢爆,台灣的交通罰鍰並沒有用來改善交通相關設施,比如改善道路設計、標誌標線重新檢討,而是將罰鍰用來加強執法設備,現在常見的區間測速與定點測速等等,經費都是從罰單而來。再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的交通罰鍰統計,發現111的交通罰鍰收入為68.4億多元,其中機車違規件數為134多萬件,汽車則是359多萬件。
對此民眾也不滿意政府積極取締違規,道路設計卻沒有相應的改善,憤怒的表示違規罰錢天經地義,但是不合理的道路規劃,有誰可以處罰政府,並表示:「罰金收一堆,有沒看見設計有比較正常…」、「超速罰鍰沒問題,可是郊區大直線,也沒有甚麼人經過然後速限40km/h,擺明就是要你的錢!」、「市區速限低很合理!但是有些根本沒人車的地方速限也是40km/h,這不合理吧?」、「北宜公路區間測速40km/h,我沒有要飆車,想用60km/h都不行…」、「測速都設在直線,但危險的是彎啊!」
然而在這麼多的交通違規罰鍰中,政府至今仍繼續「升級裝備」,卻鮮少改善道路設計,難免會有人民覺得被當提款機。而政府需要做的是重新設計錯誤的道路規劃,將各種「因地制宜」的措施取消,交通工程收回中央統一,並且利用道路設計讓駕駛自然減速,而不是一昧的罰鍰,安全的道路才是最終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