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2年因為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達3,085人,創下2013年以來新高,且今年仍有上升跡象,先前有媒體訪問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時,他就指出「交通管理很混亂」,如今,台南5月8日又再次上演「行人地獄」,孕婦駕車左轉撞上一對過馬路的母女,結果造成3歲女童不幸離世,除了交通部長王國材立刻出面道歉,將先推增設全國「行人專用時相」,台灣交通安全協會(以下簡稱:交安協會)亦在臉書粉專發表觀點,還分享日本研究,談到「駕駛人不注意類型」可分為3種。
交安協會於粉專貼文提到,「其實是很多類似的模式不斷重複,但受限於目前事故現場圖無法公開,經常難以剖析和追蹤事故發生的成因。」接著便從他們的資料庫列舉出幾個「左轉撞上行人」的事發地點,一一分析車禍發生時的路況特徵,勾勒出行人傷亡事故,可能是「駕駛左轉時疏忽於注意正在穿越的行人」。
但為什麼總會有駕駛人疏忽於注意行人?交安協會表示,其實在駕駛教育嚴謹的日本,也出現了右轉撞行人(日本靠左行駛)比例偏高的問題,並分享日本為此還設計了以「眼球追蹤」方式,透過模擬器研究駕駛人在「需要跨越對向車道轉彎」情境時(例如:台灣駕車左轉、日本駕車右轉)的視線和注意力變化,研究大概分出3種駕駛人不注意類型,並提到3種類型的改善解決方案與可行性。
第1種:視線沒有轉過去,注意力也沒有放在行人身上。
交安協會說明,工程面上,可透過「分隔島頭延伸、行人穿越線照度檢核、行人穿越線的位置校正」等等,以設計面上讓車輛盡可能對正行人穿越線,這樣即便是夜間,行人也會最大機率落在頭燈照射範圍內;教育面,應確實訓練台灣駕駛左轉時,盡可能靠道路中心轉彎,不要切西瓜;車輛監理上,應檢核前檔透明度,確保駕駛能明視行人等等,都是台灣現階段能做到的事情才對。
第2種:視線有轉到附近去,可是注意力沒有放在行人身上。
交安協會表示是一種「玄妙」的狀態,主要的概念是,人類注意力深度集中的時候,廣度就相對會縮小;相反的,注意力廣度提高,深度就會變淺。所以,一但遇到道路環境「資訊量過多又雜亂」,駕駛人注意力就有可能會分心,沒留意到行人。
交安協會認為,台灣城市街景大多很雜亂,廣告看板橫陳,甚至廣告看板本身就是設計來要給駕駛看的,再加上路型本身也經常都是奇怪的畸形路口,道路邊線很難勾勒出完整的路口輪廓,這在傳遞駕駛人認知上就是蠻困難的一件事,所以可能無法根本的解決環境問題,畢竟空間的整備涉及建築物法規,比道路設計修改難上太多。
第3種:視線有轉到行人身上,但是沒有注意到。
這可說是「選擇性注意」,台灣駕駛因為專注在左轉,所以注意力完全都被分配在「左轉任務」,沒有注意其他的事情,包括行人穿越線上的行人。交安協會表示,這個的解法一樣不算太難,只要想辦法降低左轉動作的注意力負擔,注意到穿越行人的機率就會提高,例如:可以安心等左轉的左轉附加車道、不需要在意對向車距離的左轉保護時相,還有簡化路口通行的車流等等。
交安協會表示,以現在台灣的狀況,能減少第1、3「不注意類性」就很厲害了,至於第2類是須整理所有的廣告看板,建立一致性的街景,認為可能真的是一件需要100年的事情。
而在這篇貼文發布後的隔天,交安協會再談到:「交通相關法令,絕大多數都是行政規則,屬於行政權範疇,中央或者地方民代均不能僭越,民眾也無緣置喙」、「即便是民間提出先進的設計要來改善路口安全,但行政權有拒絕或者不承認的權力,行政規則也相對的不受監督」。交安協會想強調的是,不安全的道路設計與不充足的駕駛教育即便合法,但卻不對,所以希望「能夠徹底地把道路構造做立法,駕駛教育也是改為立法,而不再是只能乞求政府大發慈悲的行政規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