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騎士新生高架遭夾擊不治 行車記錄器影片曝市區高架匝道匯流危機

昨日上午新生高架橋長安東路匝道發生死亡事故。(圖片來源/ TVBS)

昨日 (9月14日) 上午7時許,臺北市新生高架橋北向長安東路入口匝道發生一起小型車與大型重機的追撞事故,結果造成曾經擔任氣象社群粉絲頁小編的大型重機騎士倒地後遭碾,傷勢過重而送醫不治身亡的悲劇。事後遭到追撞的車主更po出事發當時行車記錄器影片還原事發經過,發現整起事故主要因為匝道匯入過程的車流衝突而起,更凸顯出市區高架道路匝道匯流設計藏有不小風險。

新生高架橋長安東路入口匝道的匯流設計可能藏有事故風險。(圖片來源/ Google Maps)

從遭追撞車主張貼的行車紀錄器影像可以看到,當時他正跟著一輛Corolla Altis欲從長安東路匝道進入新生高架橋,當時重機騎士就跟在車輛後方。原先速度都維持在50km/h以內且保持有一定車距,並沒有超速情事發生。不過,就在匝道加速車道盡頭的虛線路段時,前方Corolla Altis車主可能是因為未撥打方向燈致使主線車流無法注意,或者無法判斷主線車流後方來車距離與速度,進而在加速車道盡頭的白色虛線路段急停。

Corolla Altis車主在加速車道急煞車停止引起後方一連貫骨牌效應。(圖片來源/ 記者爆料網)

這一個緊急煞車也讓後方心理預期要加速匯入主線車道的各個車主反應不及,雖然行車記錄器車主有即時停下,後方包含重機騎士在內正爬上坡道的來車卻可能因為上坡時的視線角度關係無法及時反應,重機騎士先是追撞行車記錄器車輛的車尾而摔落地面,再後方的CR-V也反應不及撞上騎士的機車。在更後方的一輛銀色Livina則是選擇不正面撞上CR-V而右偏閃躲。想不到這個閃躲卻直接輾過重機騎士,導致騎士重傷卡在車底,造成騎士嚴重受傷,後續更傷重不治。

重機騎士追撞倒地後遭到Livina碾壓造成嚴重傷勢。(圖片來源/ 記者爆料網)

從事主的行車記錄器影片可以看到,由於新生高架橋屬於市區內的高架道路,兩旁大樓林立,為了避免車流噪音影響居民,不管是匝道或者主線車道兩側都裝設有隔音牆。儘管行車記錄器鏡頭大多採用廣角鏡頭,且裝設位置高於駕駛眼睛,都無法再通過門架之前觀察到主線來車。同樣的,主線車流在匝道匯入車流通過門架之前,也幾乎無法觀察到將要匯入主線的車流。

高架道路在市區架設的隔音牆會影響駕駛視野。(圖片來源/ Google Maps)

除了是也受到隔音牆阻擋,新生高架橋長安東路北向入口匝道加速車道距離過短也可能是造成Corolla Altis車主緊急煞車的原因。從現場道路設計,長安東路入口匝道加速車道從門架處,也就是槽化線底端到加速車道白虛線盡頭距離大約只有不到70公尺。對比同樣為南北線的高架道路,建國高架橋南京東路入口匝道的槽化線底端到加速車道白色虛線盡頭的距離卻是大約120公尺,相較之下新生高架橋長安東路入口匝道無論是視野、反應距離都相對不足。

新生高架橋長安東路匝道加速車道從白虛線終點到槽化線底部距離只有約70公尺。(圖片來源/ Google Maps)

而且,台北市境內這樣的危機匝道還不只一處,舉例來說,麥帥二橋往內湖方向塔悠路的入口引導也是暗藏危機。由於引導入口設計在主線彎道處,主線車流線先經過一處左彎再來到入口處的右彎,雖然該路段帶有些許下坡主線車道視野較好,但是匝道匯入車流卻難以觀察主線車流,再加上加速車道從槽化線起點到白虛線終點這段沒有視線障礙物的距離也只有大約75公尺,足以讓駕駛觀察車況並做出反應的空間也相當不足。

麥帥二橋的塔悠路匯入匝道也是風險相當高的市區高架橋匯入匝道。(圖片來源/ Google Maps)

雖然這起憾事發生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後車反應不及追撞前車,且因為一連串不幸的巧合全在同一時間發生,導致一個年僅35歲的年輕生命殞落。然而,如果最初的道路設計可以更多顧及些駕駛的視野,或者提供更多的反應空間,這起事故或許就不會有發生的可能。

延伸閱讀:

Total
1
Shares
上一篇

全新韓系電動車預約明年開賣 雙龍Korando e-Motion可跑347公里

下一篇

Ferrari Purosangue傳訂單爆量! 原廠才發表就考慮停止接單是不想賣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