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先進國家都在追求交通零死亡願景的時候,國內對於交通基本法還處在難產階段,而先前日本與韓國都因為有感於交通的紊亂,引發交通戰爭,進而使民眾與政府攜手合作解決交通亂象,至今這兩國因交通死傷的人數大幅下滑。臺灣方面從2008年開始,因交通死亡的人數都坐落在3,000人左右,現在還面臨連續5年往上攀升,立委游玉蘭不滿的批評到國內整個交通系統都出現問題。

游玉蘭認為現在全世界先進的國家都是以人類最直覺的方式用車,也就是左轉靠左、右轉靠右的車速分流,不過臺灣為了要將排氣量低於250c.c.以下的機車與汽車分開管理,訂定機車左轉靠右這種不合邏輯的用車方式,也造成車流交織無端生出車禍。在各界不斷的呼籲之下,台北市與新北市漸漸取消限制重重的內側進行機車與部分路口不強制待轉,桃園更是透過實際數據證明,取消這些規定之後,車禍發生的次數大幅下降。

而排氣量250c.c.以上的重機,更在政府單位眼中無疑是「錯誤的交通工具」,因為他們似乎無法區分具備充足動力,卻不太佔空間的優點,究竟是汽車還是機車,所以才會有高速公路給重機使用,但出現「合法卻違規」的狀況。反觀汽車在道路上的規定,只要遵循右轉靠右、左轉靠左、直走走中間的規定,幾乎不太會遇見不合理的規定,除非右轉時遇到右側的機車專用道,那車流交織便會出現。

實務上有不少地區開始取消強制機車走右邊的規定,以台南為例,目前也有少部分的路段開始實施內側開放機車使用,也不需要強制兩段式左轉,但是這些路段還在試辦階段,想要全面撬開禁行機車的枷鎖,可能還需要不少努力。只不過先前在2022年,交通部的AI無人機影像就直接表明了強制待轉是衝突原因,讓人無法理解過去將近兩年的時間,衝突原因卻沒有因此改善,騎士盼望的不「強制」待轉可能與機車騎士們遙遙無期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