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關於試乘電動車導致超速被罰款及扣牌的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此事件亦凸顯了試乘電動車前,消費者與業者應共同注意的重要法律責任及損害賠償問題。
該事件中的民眾在試駕全新的電動車時,因一時的疏忽超速,結果不僅收到罰單,還面臨了車牌被扣的嚴重後果。更棘手的是,因此造成的營業損失,讓試駕者被要求賠償高達54萬元。此事起因於試乘同意書中的條款,明確規定了試駕者若造成違規或車輛損害,需自行承擔相關責任。雖然試駕者辯稱是業代要求其加速,但在法律上,證據不足以證明業代的指示,因此仍需自負賠償責任。
中古車商兩千分享了另一個案例,提到公司名義的車輛因累積違規達三次而面臨扣牌。該車主在將車輛賣給兩千後,由於過戶手續已完成,原本以為不會有問題。然而,因為處罰措施的延後執行,最終仍對兩千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個案例凸顯了即便在車輛買賣交易後,前車主的違規行為仍可能對新車主造成影響,特別是在沒有將罰責歸咎於特定駕駛人的情況下。
這兩則案例不僅反映了在試乘或買賣車輛時可能遇到的風險,也提醒了業者和消費者在進行此類交易前,必須更加謹慎地檢視相關文件,並了解其中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在試乘電動車時,由於其加速性能較傳統燃油車來得更為敏感,更應提醒駕駛人注意行駛速度,避免不必要的違規行為發生。
對於中古車商來說,這些案例也提出了額外的挑戰。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他們必須在交易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檢查機制,例如確認車輛是否存在被扣牌的風險。此外,對於公司名義的車輛,應當注意違規紀錄的管理,避免因累積違規而導致的扣牌問題。
整體而言,這些事件提醒所有車輛使用者和交易者,無論是電動車的試駕還是車輛的買賣,都應事先了解並遵守相關法律規定。透過仔細閱讀試乘同意書、瞭解車輛違規紀錄,以及在試駕時注意行車速度,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