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牌輪胎Continental即將於6月份在台灣導入全新頂級操控胎——MaxContact MC7,這款Continental 7世代最後一條登場的全新胎款,是馬牌輪胎亞洲研發中心專為亞洲的豪華性能車級距所開發的最新力作,產品定位恰好介於已在台上市的SportContact 7 SC7與Ultra Contact UC7之間。而在新胎正式開賣之前,《地球黃金線》應德國馬牌輪胎之邀前往澳洲直擊MaxContact MC7的亞太區上市發表會,隨即也在雪梨近郊的Luddenham賽道體驗MC7在Sport+ Technology新科技加持下的性能提升,接著也會在黃金海岸路段進行道路試駕,感受新世代操控胎款強調的寧靜度與舒適性表現到底如何!
目前德國馬牌輪胎在台灣銷售的胎款中,有不少主力產品是由APAC (Asia Pacific) 亞太區主導研發,像是先前我們曾經試駕過的豪華舒適街胎UltraContact UC7、鎖定入門房車與跨界休旅胎款ComfortContact CC7,都是出自馬牌輪胎的亞洲研發中心之手。而即將於6月正式在台灣開賣的MC7,定位又比UC7、CC7更高階,僅次於目前國內市場銷售之頂級操控街胎SportContact 7 SC7。
MC7與SC7在馬牌輪胎自家產品定位中都被劃分在極致操控的產品線之中,而屬於歐洲研發中心主導的SC7是鎖定Audi RS、BMW M、Mercedes-AMG與Porsche等性能車款,熱血跑山與賽道操駕會是SC7發揮實力的主戰場。而全新登場的MC7同樣也主打運動性能與乾溼地操控性,不同之處在於亞洲區消費者不只需要性能也要注重日常使用時的寧靜度與耐磨性,不是說MC7一定要成為UC7那樣是條各方面表現都很均衡的全方位胎,至少一般消費者是不見得會為了偶一為之的賽道日,特別換條輪胎下場吧?能應付大部份日常通勤使用情境,但偶爾下賽道又能幫助車主發揮車輛水準的性能街胎,可能才更是亞洲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
為了達到亞洲市場特別強調的寧靜與舒適兩大訴求,馬牌輪胎為了MC7導入能在UC7跟CC7上見到的噪音抑制系統3.0技術,主要是透過胎面縱向溝槽中散佈的狹小通道來達成文丘里效應 (Venturi Effect) ,改變空氣共振頻率來達到降噪效果,畢竟胎噪的兩大成因之一就是氣流通過輪胎溝槽時的噪音。順帶一提,噪音抑制系統3.0的文丘里效應不但能改變空氣共振頻率,還能夠加速水流通過速度,提升排水性能。
而MC7在排水性與濕地煞停性能相較於MC6有大幅提升的原因,除了噪音抑制系統3.0之外還有胎面的星形花紋、閃電狀花紋與側向排水溝槽等3D切割紋路的幫助,能夠有效劃破水膜並提升排水效率,這點在Luddenham賽道中安排的濕地煞停關卡中感受十分有感!此次原廠安排了MC7與日系同級競品同場比較時速80km/h濕地煞停關卡考驗,體驗車型同為BMW 330i、搭載競品甚至還是世代更新的小改款新車,在我測試下競品最好的煞停距離成績為23.18公尺,MC7則是做出22.11公尺、縮短1公尺以上的煞車距離,在車輛性能相同的情況下MC7確實能夠在日常情境下帶來更為安全的行車體驗。
至於在新胎在濕地操控性上提升多少,Continental則是安排了時速加速至60km/h不帶煞車直接進入髮夾彎的關卡,來考驗MC7與競品在溼滑路面的循跡操控表現。先說MC7在濕地領域已經有噪音抑制系統與3D雷射切割花紋來提升性能,而在操控面本身則是有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 (Reflex Compound) 與不對稱抓地花紋 (Conering Macro-Blocks) 兩項武器加持,前者的的高剛性強度名稱其實不是一味強調胎體硬度、而是追求柔韌適中的輪胎剛性,畢竟太硬的胎體剛性可能導致車輛出現轉向不足現象 (反之則是容易轉向不足) ,適中的輪胎剛性對於駕駛來說才會帶來預期中的轉向反應。
這一關卡的體驗車輛同樣為BMW 330i,在時速加速至50km/h至60km/h之間不帶煞車進髮夾彎,不論是MC7還是競品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俗稱推頭的轉向不足狀況,但差異在於MC7無論是在駕駛時還是當乘客的體感,都有著車輛動態其實「可控」、「可預期」的安心感受,實際出彎的位置跟競品對照也更接近正常過彎時的彎心位置,可以預見在緊急狀況下馬牌MC7的循跡抓地表現會優於同場競品,同時也應證了輪胎也是車輛安全配備一環這件事。
當然MC7過彎時的穩定可控性,也跟胎面的不對稱抓地花紋 (Conering Macro-Blocks) 設計有關,轉彎時輪胎承受最大轉向力道與壓力的外側胎肩,不但胎塊最大確保接地面積,外側胎塊之間還設計了穩定鏈接條來確保胎面受擠壓時的剛性表現!而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 (Reflex Compound) 本身除了有著符合激烈操駕需求的適中輪胎剛性之外,新的聚合物配方能帶來較高滯後效應,可以把更多的變形量以熱能形式儲存在輪胎之中,降低輪胎變形量的最大好處就是確保最大接觸面積、讓煞車距離能夠進一步縮短,這也是MC7跟MC6相比操控跟乾溼地煞車性能可以提升的一大關鍵。
MC7乾地操駕的體驗,就在路寬不算大但有不少高低起伏彎道的Luddenham賽道來進行,有趣的是在不同乾地關卡中恰好有機會體驗到台灣總代理沒有導入的Nissan Z,與BMW 330i兩輛調性迥異的車型,搭載同樣的MC7會有哪些不同操控表現?先說定位在Sports Car/Fun Car的Z,本就有著更低的車身重心與更硬朗的懸吊設定,儘管沒有機會跑完全場但MC7在高速過彎時的循跡性讓人相當深刻,即便彎中刻意重踩油門3.0升雙渦輪V6心臟的48.4公斤米峰值扭力,也不會讓車尾有多餘滑動或是尖叫聲出現,應當會是條稱職的賽道用胎。
那麼最大馬力245匹、配置2.0T動力的330i上,MC7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儘管跑全場Hot Lap的車型已選用運動化調校的330i M Sport,但運動性與純種雙門跑車的Z相比是有段落差、尤其懸吊阻尼的軟硬度差異更鮮明,本質還是房車的330i過彎時的側傾現象明顯不少,但在以較快速度過彎時是能感受到輪胎胎壁剛性對於車輛動態的支撐,當然優異的循跡性也能承擔起激烈操駕任務,整體來說確實能感受到MC7相當接近旗艦胎款SC7的運動性能。
只不過對於330i車主來說,換裝MC7後最常開車的情境,應該還是在一般道路上的通勤駕駛吧?所幸這次在封閉賽道試駕後,馬牌輪胎也安排了從雪梨至黃金海岸的道路試駕環節,體驗賽道上無法靜心感受到MC7強調的寧靜度體驗。不得不說,澳洲的高速公路或是一般道路的鋪面品質,平均來看可能遜於雙北道路環境,減速條隨處可見且填補路面裂縫的材質也進一步會造成胎噪生成,不過在正常路面的100km/h左右高速巡航下,坐在330i的駕駛座幾乎只能聽聞到風切聲兒感受不到胎噪,這點以一條操控性為主打的胎款來說相當難得,我們也以手機APP簡單測試高速巡航下搭載MC7的330i,車內分貝數約在59.8dB至65dB之間。
本來就不算太好的高速公路鋪面品質,當我們下了高速公路到了黃金海岸山區段Tourist Road後感受又更加鮮明,路面裂縫填補痕跡出現頻率更高之外還不時有坑洞隨機出現,而MC7在330i輾過道路坑洞時也可以感受到此時的輪胎給予的反饋也是相當Q彈的,不是性能胎常見的死硬回饋,當然書是度這部份330i應該也是有幫MC7加到分。而道路試駕環節中,也有以乘客的角色體驗到UC7的表現,雖然剛好沒有經過高速公路,但在路況差異不大的鄉間小路中胎噪跟MC7相比又更微弱,而經過坑洞的回彈感受也更細緻,論舒適度與精緻度,UC7表現確實較為全能。
不過MC7跟UC7的受眾跟定位本就不同,MC7最大優點就是有著跟SC7相近且相當出色操駕性能表現的同時,又有能讓性能車車主滿意的低胎噪與舒適感,不想因為性能表現而犧牲日常舒適體驗的豪華性能車主們,MC7會是值得一試的換胎選擇!目前MC7首批上市的尺寸橫跨16吋至20吋、共32種規格可以選擇,預計6月初就會正式在國內開賣。
跟著《地球黃金線》前進「2024北京車展」,直擊全球車壇新趨勢、挖掘臺灣導入可能性、掌握車市脈動!➜ https://bit.ly/3QdJlZ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