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擴張,全球市場對於中國電動車大量出口的潛在影響表現出日益增加的擔憂。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國的電動車產能遠超國內需求,預計明年將出現近2000萬輛的過剩產能。這一現象不僅凸顯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勁生產能力,也引發了全球對於價格戰可能加劇的擔憂。
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報導指出,汽車產業的產能利用率通常需要達到約80%才能實現損益平衡,但在包括電動車在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這一比率僅約為50%。產能過剩的現象導致了數家中國新興電動車公司宣布破產。這種過剩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製造商在電池成本方面的優勢。根據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去年全球前10大電池製造商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而電動車製造成本中,電池部分占比達30%至40%。
中國企業在電池採購上的集中以及政府對於電動車研發和製造的大量補貼,使得中國製造商能夠以低成本生產電動車。這些因素降低了進入市場的門檻,促使大量中國企業投入電動車生產。據中國工信部的數據,去年中國有超過50家企業製造新能源客車。這導致了中國電動車產能的快速增長,遠超國內需求。中國媒體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的產能將超過3,600萬輛,而全年銷量僅為1,700萬輛,顯示出將有近2,000萬輛的過剩產能。
為了應對這一過剩危機,部分中國製造商考慮增加對歐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出口。根據一汽車產業協會的統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的出口量已大增78%,達到120萬輛,預計這一數字明年將增至350萬輛。這對於日本和歐洲的汽車製造商來說,將構成嚴重挑戰。比如,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企業正積極進軍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市場,而日本汽車製造商在這些地區擁有高達80%的市場占有率。
面對中國電動車業的快速擴張,世界各地對中國電動車商的警惕感日增。歐洲聯盟正在調查中國電動車是否在政府補貼的支持下,以低價銷售,從而不公平地阻礙了市場競爭。此外,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本月訪問中國時,美方同意建立討論產能過剩問題的框架,顯示出國際對於這一問題的關注正在加深。
跟著《地球黃金線》前進「2024北京車展」,直擊全球車壇新趨勢、挖掘臺灣導入可能性、掌握車市脈動!➜ https://bit.ly/3QdJlZ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