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車配備可說越來越豐富,許多配備也都在各品牌努力下推陳出新,然而有一配備卻是多年來沒有大幅度改變,甚至新世代的電動車還使用這配備,那就是雨刷,可別小看雨刷變動幅度不大,事實上雨刷是在各方激烈競爭下生存的,而雨刷的概念約莫最早可以回溯到1903年的美國。

當時的汽車沒有雨刷,只要下雨或下雪只能搖下車窗探出頭,但天氣過於惡劣就無法駕駛,因此安德森女士 (Mary Anderson) 發明了手搖式雨刷,並在1903年獲得專利,只不過這時的雨刷僅僅是橡膠刮板而已,與現今玻璃刮刀相似,但在當時已經是一項突破的技術了。

之後不論雨刷從手動變成電動,再從電動進化為間歇式雨刷,還是現今部分車款配備的雨滴感知自動雨刷,都離不開「橡膠」材質,可以說橡膠雨刷不是基本沒變,而是一直以橡膠為基礎穩定發展,所以現在看到的雨刷概念與當初發明的雨刷,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雖然說現在的橡膠雨刷與當初發明出來的雨刷概念相同,但兩者之間在橡膠中的配方有巨大的差別,因為科技的進步,現在的橡膠材質可以融入更多新的配方,所以可以看到市面上常見的去除油膜、抗強風與更耐用的雨刷,都是雨刷的進步。

而平常開車時,除了雨刷幫助刮除髒汙與水珠之外,潑水劑在這幾年中也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尤其台灣四季多雨,潑水劑的功能可以讓雨水比較不會沾附在玻璃上,視野更加清晰,但潑水劑與雨刷之間仍有小部分使用衝突,例如毛毛雨或塞車時,水珠無法排除,這時還是需要雨刷刮除,但一起刮除的還有部分潑水劑,所以即便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不可否認的是,雨刷仍舊是現代去除髒汙與水珠的最佳配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