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丘力龍報導】中國大陸自2015年起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產地和市場,電動車、電池產量均為全球第一,同時控制全球多數的稀有金屬礦;《紐時》16日撰文指出,能製造電動車電池的國家將獲得數十年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優勢,而中國是迄今唯一的贏家;在車用電池礦物來源、工程師培訓與製造設備上,其他國家可能需幾十年才能趕上。
《紐時》16日以《Can the World Make an Electric Car Battery Without China?》(世界能不靠中國製作出電動車電池嗎?)為題,指出中國全力發展電動車相關產業,尤其在電動車電池方面穩居龍頭地位,輾壓其他競爭對手,全球有超過66%的車用電池在中國組裝、54%電動車在中國製造。儘管西方國家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但中國仍究遙遙領先;價格報告機構Benchmark Minerals估計,即使到了2030 年,中國的電池產量也將是其他國家總和的2倍多。
由於電池的特殊性,電動車使用的稀有礦物約為燃油汽車的6倍,雖然中國幾乎沒有這些礦藏,不過中國企業依靠國家援助,收購了五大洲大量的礦業公司,通過購買獲得廉價而穩定的供應。目前中國控制著全球41%的鈷礦開採、28%的鋰礦、6%鎳、78%石墨、5%錳。
西方國家雖然也正努力追趕,但受制於勞工和環保問題進展緩慢。提煉電池所需的金屬原料須耗費大量能源,也經常造成污染,有毒廢料處理成本高昂;在中國政府提供廉價土地和能源支持下,中企能以低成本提煉更多礦物,環保法規也較為寬鬆,目前提煉95%錳、73%鈷、70%石墨、67%鋰、63%鎳。
反之,美國幾乎沒有處理能力,建廠、培訓工人等都須2~5年時間。澳洲首間鋰精煉廠2016年獲得生產許可,但直到去年才製作出電池級鋰。
中國之所以成為最大的電池生產國,在於想出如何「高效、低成本製造電池材料」的方法。車用電池最早使用的是三元鋰(NMC,鎳鈷錳或鎳鈷鋁的化合物),中國則開採出價格較低的磷酸鐵鋰(LFP),用廣泛使用的鐵和磷酸鹽代替鎳、錳、鈷,目前全球過半的LFP在中國生產。電池陽極(92%中國製造)、隔膜(介於陰極和陽極之間以防止短路的一層,74%)等組件也大多在中國生產,中國也是全球前4大電解液生產國(82%)。
寧德時代(CATL)、比亞迪(BYD)等中國電池製造商已擊敗日、韓競爭對手,成為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在成本巨大、利潤微薄的電池產業中,中企憑藉多年的國家資金和經驗,已取得巨大的領先優勢。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顯示,中國豪砸1,300億美元鼓勵研究、政府合約和消費者補貼,使中國的電動車買家可獲得退稅、便宜車輛登記、停車優惠和廣大充電網絡。中國的投資使其在生產、設備和產品設計方面居於領先。
專家表示,其他國家「幾乎不可能」在電池供應鏈中自力更生,無論是否擁有更便宜的勞動力或找到其他合作夥伴。全球企業都盼與中國製造商建立合作關係,進一步擴大電動車產業。CSIS資深顧問肯尼迪Scott Kennedy說道,「全球都需在電池供應鏈中仰賴中國,否則『不可能取得成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