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與松仁路路口發生曳引車右轉與機車擦撞意外,導致75歲女性騎士遭捲進車底,並不幸當場死亡憾事。從新聞照片發現,肇事車輛之一的曳引車車頭竟是配備有MirrorCam電子後視鏡,強調透過先進科技提升安全性的Mercedes-Benz Actros。但是,先進科技仍無法再一次避免意外發生,顯示即使是透過鏡頭等科技配備輔助,大型車輛依然有死角存在,除了大型車駕駛必須更加注意週遭路況之外,其他用路人也必須避開大車死角,避免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這起不幸意外發生於上週六上午9點多,當時曳引車駕駛正在松仁路停等紅燈準備右轉松高路,綠燈亮起時疑似因為視線死角關係沒有注意到右側同向前進,也要右轉的機車騎士,進而發生擦撞導致女騎士被捲入車底,傷重過重、當場死亡。儘管大車擦撞機車騎士的意外並不算罕見,特別的是,這次發生意外的車輛,卻是配備有MirrorCam電子後視鏡的新世代Mercedes-Benz Actros卡車頭。理論上,Actros配備的MirrorCam可透過攝影機鏡頭加上數位影像輔助,盡可能消除行駛時的視野死角。但是,這場發生在紅燈起步右轉階段的不幸憾事,還是凸顯了數位影像輔助系統仍然存有不足。
根據交通部所製作的大型車視野死角宣導文宣,由於大型車輛駕駛室位置較高,且臺灣境內大型車輛幾乎都屬於平頭設計,車頭正面下方,尤其是高度低於儀錶臺位置的物體幾乎無法為駕駛隨察覺,甚至是左右兩側A柱以及車門下方也都是難以看見的死角。除此之外,包含正後方以及左右兩側後視鏡視野之外,都是大型車輛的視野死角。
為了減少這樣的死角,交通部已經強制要求大型車輛裝設行車紀錄器 (俗稱的大餅) 以及視野輔助系統,以弭補左右兩側後視鏡視野不足。Mercedes-Benz Actros配備的MirrorCam系統最主要功能也是在此,透過數位影像輔助系統,可以同時提供標準視野與廣角視野,盡可能涵蓋左右兩側,減少駕駛的視野死角,進而提升其他用路人安全。
不過,從先前《地球黃金線》試駕報導以及這次意外事故的肇事車輛照片可以看到,車頭正面以及右側車門下方主要還是以一般光學廣角照地鏡為主。如果,當時機車騎士處於右前輪附近,或者前照地鏡的視野之外,且兩車都在移動當中,只要大車駕駛視線沒有瞄到車頭與車側的照地鏡,確實有可能沒有看到在這些位置的機車騎士或者行人。
除此之外,近年來開始普及,逐漸從豪華品牌下放到一般品牌的360度環景顯影,雖然可以透過影像合成技術,統整安裝於車頭、兩側後視鏡與車尾的攝影機畫面,合成環繞車身360度的即時環景影像,於低速時提供視野輔助。然而,雖然環景顯影「組合」成的環景影響可以涵蓋車身周圍,但是因為是擷取四個方向攝影機畫面再透過數位合成技術整合的關係,兩具攝影機畫面接合處很可能會存在「死角」。像是緊貼在前保桿兩側端點位置的物品,就有可能「消失」在環景顯影的畫面當中,雖然可以透過雷達補充這樣的不足,但還是需要駕駛多加注意。
換句話說,即使目前已經透過各種影像輔助,期望補充大型車輛,或者一般車款的視野不足,減少因為車子愈長愈大,或者大車視野死角進而造成遺憾的機會。但是,就如同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一樣,電子後視鏡、360度環景顯影這類視野輔助系統也都只是扮演「輔助」角色,還是需要駕駛多加注意。而且,用路人也需要知道大型車輛的視野死角區域,停等紅燈與行進時千萬不要讓自己處於大車視野死角當中。甚至更不要靠大車的陰影來「遮陽」,以確保自身的行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