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在新車市場中佔據一定銷售比例,越來越多人體驗過駕駛或者搭乘電動車。不過也有部分民眾認為,搭乘電動車時似乎比傳統燃油車更容易產生暈車感。外媒《衛報》近期整理研究與討論,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網路社群,更有科學研究為其提供解釋。
根據法國貝爾福蒙貝利亞爾理工大學的研究,電動車乘客容易產生不適感,部分原因在於大腦預期機制的錯亂。一般人在搭乘燃油車時,早已習慣透過引擎聲浪、排檔頓挫與車輛加速的同步感,來預測車輛的行駛節奏。當引擎轉速升高、聲音響起時,身體會預期隨之而來的加速感受。

然而,電動車的行駛方式與傳統車輛有相當大的不同。由於電動馬達驅動安靜、幾乎無需換檔,加速過程幾乎沒有聲音與機械震動,導致乘客大腦難以即時預測車輛的動作。此外,多數電動車配備動能回充系統,當駕駛鬆開油門時,車輛會產生明顯減速效果,這種突如其來的制動,也可能讓未經適應的乘客感到暈眩。
更多新聞:Apple新功能可以減少暈車?「動態點狀」讓你不再需要吃暈車藥
更多新聞:SUV讓小孩容易暈車? 網友兩派論點引熱議!
先前也有研究則指出,車輛座椅的震動特性與乘坐舒適度之間也存在一定關聯。甚至早在2020年,已有研究警示電動車缺乏引擎聲浪,可能是造成乘客暈車的主因。研究學者認為,這些暈車現象多半來自感官不一致,也就是身體感受到車輛的動作,但大腦未能即時預測與調整,造成不協調情況出現。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這類不適感?目前有研究發現,透過強化「視覺信號」有望減緩暈車,例如在車內增加互動式螢幕、動態環境照明、震動,預告加減速情況,讓乘客能更早察覺車輛的行為變化,進而協助大腦建立新的預期模式。不過,這些理論與技術仍在研究階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