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關稅將調降?經濟部評估電動車優先!車商憂美製進口車衝擊本土產業

汽車關稅將調降?經濟部評估電動車優先!車商憂衝擊本土產業。(圖片來源/ Tesla)

美國與台灣的經貿議題近期再度引發關注。隨著美方不斷施壓降低貿易壁壘,我國汽車關稅偏高成為潛在談判焦點。根據經濟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汽車與零組件關稅確實高於美國水準,未來可能有條件釋出調降空間,但前提是以「不傷害本土產業」為原則,並以「非紅色供應鏈」的美國製電動車為優先考量對象。

然而,此舉也引發本土車廠與產業鏈業者強烈關切,認為若未配套產業升級與轉型機制,貿然開放將對國產車產業、就業市場與台灣經濟安全構成不可逆傷害。

根據經濟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汽車與零組件關稅確實高於美國水準,未來可能有條件釋出調降空間。(圖片來源/ TVBS)

經濟部:全面降稅風險高,初步排除整車稅率歸零

目前我國對整車進口課徵17.5%關稅,美方則僅為2.5%;而在零組件部分,美國關稅落在0%至2.5%,我國則高達8.1%至15.8%。經濟部坦言,在國際貿易架構下,我國整體關稅結構偏高,有調整的空間。

不過報告也指出,若將整車關稅直接從17.5%降為0%,恐導致進口車大幅擴張市佔,嚴重排擠國產車市場。經濟部初步估算,此舉每年恐造成超過459億元的稅收損失,且在缺乏保護之下,國產車可能在7年內遭到全面取代,影響逾8萬名從業人員的生計。為此,經濟部傾向不貿然調整整車稅率,而以調整貨物稅或補助機制因應。

經濟部傾向不貿然調整整車稅率,而以調整貨物稅或補助機制因應。(圖片來源/ BMW)

電動車稅率調整可望「有條件釋出」,限定美國製、排除中製電池

針對逐步邁向2040年新售車全面電動化的政策方向,經濟部內部也評估可望對美國製電動車做出有限度的關稅調降,初步規劃為將關稅從17.5%降至12.5%。

但此開放需滿足以下條件:

  1. 車輛來源須來自非紅色供應鏈,即不能涉及中國或俄羅斯關聯企業。
  2. 車載電池成分須完全排除中國產製材料。
  3. 須通過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針對資訊與通訊供應鏈的合規審查。

此外,經濟部也提到,可優先調降我國未具備量產能力、與美方互補的汽車零組件項目,如水箱、車身鈑件、窗簾等,藉此維持市場平衡。

針對逐步邁向2040年新售車全面電動化的政策方向,經濟部內部也評估可望對美國製電動車做出有限度的關稅調降,初步規劃為將關稅從17.5%降至12.5%。(圖片來源/ Luxgen)

車商憂心:開放外車恐摧毀國產電動車最後轉型機會

對此政策方向,國內電動車產業與車商業者表達強烈關切。業者指出,目前台灣已有鴻華先進、裕隆納智捷等積極投入電動車研發與製造的本土企業,若政府未同步建立完整產業轉型、人才升級與財政支持機制,僅針對美國電動車「單方面降稅」,將扼殺台灣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與最後超車機會。

業者進一步指出,相較於燃油車,電動車是台灣更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的突破口,倘若國門過早打開,美國車商因具備成本與技術優勢,極可能快速改變台灣消費者購車習慣,導致本土品牌無法建立市佔與品牌信任。

業者進一步指出,相較於燃油車,電動車是台灣更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的突破口。(攝影/ 謝佩穎)

業界籲:政策不該黑箱拍板,應先提配套與開放時程

業界普遍認為,政府若要調整關稅政策,應建立在「保護本土產業命脈與就業穩定」的基礎上,而非以貿易談判為優先導向。車商私下表示,若仿效日本,透過政府與產業協商方式逐步推動,或許可建立更穩健的轉型路徑,而非黑箱操作、造成國內業者措手不及。

他們呼籲,政府應在調整關稅前,提出產業升級藍圖、人才培訓方案、轉型基金與監理配套機制,並訂出「審慎開放」的條件門檻與具體時程表,以避免本土電動車產業成為國際品牌的「墊腳石」,甚至陷入失業潮與經濟自主性的流失風險。

延伸閱讀: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Post

70歲老婦連撞2車翻覆還不賠償!爆扯2理由擺爛:我沒錢,不然告我

Next Post

日規Corolla Cross與RAV4 GR Sport很像?Toyota GR Parts與Modellista改裝更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