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休息站昨日 (1月25日) 晚間發生嚴重意外。倪姓男子開著租來的電動車,載著妻子、小孩還有親戚小孩等共計7名乘客,從中壢離開準備南下過年,沒想到卻在休息站匝道因不明原因自撞,造成車輛當場爆炸。到目前為止,這起意外已經累計4人殞命,其餘4人還在醫院搶救,目擊者受訪時則哽咽「現場救援難度高」,讓電動車火燒車一事再度引起關注,而實際上電車滅火有撇步。

有關楊梅休息站火燒車之肇事原因還未出爐,檢察官將在今日針對車輛進行勘驗,警方也將對事故車輛的行車電腦調查,而親戚則透露倪男平時有使用駕駛輔助系統習慣。不過,確切事故原因還要進一步釐清,只知道當時車輛撞上分隔島後,當場起火燃燒,倪男當場喪生車內,其餘10歲兒子、4歲女兒以及展女 (即倪男妻子) 的2歲姪子經搶救仍身亡,另外4名人員則還在醫院救治。

為此,目擊者受訪時透露,車輛撞擊當下伴隨著巨大撞擊聲,隨即爆炸起火且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目擊者上前想要救援,卻因為駕駛座全面燃燒無法將倪男救出,而聽到後座有孩童呻吟,但安全帶交纏打結,則急忙找來剪刀剪斷就出4名小孩,坦言「想救大人真的來不及」。

電動車起火、火燒車自所以難以撲滅,是因為車輛搭載鋰電池之電池模組。相比燃油車款,只需要透過水車、化學泡沫車阻斷火勢或者氧氣供應就能滅火,鋰電池失火可以藉由內部的電解液持續提供氧氣,基本上可被視為是「無氧燃燒」,因此即便撲滅明火,或是用乾粉、化學泡沫阻絕外界氧氣,熱失控的電池仍可以繼續燃燒。

針對電動車起火的處理方式,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即為「造池救火」。像是發生在去年6月的電動車火災,消防人員就先對車輛灑水降溫,隨後使用防汛擋板將車輛包圍,灌入水源讓其形成人造水池,使電池泡在水中得以降溫以避免復燃,且避免電池持續處於熱失控狀態。

不僅如此,現在諸多停車場也都有配備「滅火毯」,方式則是透過滅火毯覆蓋正在燃燒的電動車,阻絕外界的氧氣供應,並避免火勢向外延燒,同時靜待電池中的化學物質反應完畢,得以進一步處理受災車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