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被國際媒體CNN稱為「行人地獄」,行人安全問題長期備受關注。根據交通部統計,2024年上半年行人死亡事故中,22.6%肇因於車輛未依規定讓行人先行,另有22.1%因行人未依標誌、標線或號誌穿越道路。尤其是在路口,事故比例高達52%,突顯人車爭道與行人對交通規範認知不足的問題。雖然政府已推出多項改善措施,但執行成效不盡如人意,甚至引發新的安全隱憂,對此,消基會也特別針對像是「行人庇護島加裝反光條」、「加強交通教育」進行建議。
行穿線退縮與行人庇護島的施行挑戰
行穿線退縮與行人庇護島是政府提升行人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實施後卻出現反效果。例如,台中市北區進化北路沿線從「崇德路到中清路段」,設置新的「行人庇護島」,左轉至進化北路的4個路口,總共加裝了7組的爆閃燈,仍在短短2個月內發生16起汽車撞擊行人庇護島的事故,顯示該設施在夜間或光線不足時可見性不足,反而成為駕駛的新隱患。
第二警分局說明,這個路段16件車禍,都是與進化北路垂直的道路的車輛,左轉進入進化北路所造成,在永興街4件、學士路4件、大德街5件、梅川3件,16件自撞事故,日間、夜間發生各半,顯見並非完全為用路人疏忽而引發之自撞情形。
行人庇護島設計原意是為行人提供過馬路時的安全暫停點,減少停留在車流中的時間。然而,這些設施在標示不清的情況下,尤其對左轉車輛,常因視線受阻無法及時反應,導致事故頻發。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庇護島的標示設計,例如增設反光條或高可見性的標識,提升夜間或低光環境下的辨識度,以減少駕駛者因視線不良而發生意外的機率。

行人行為與風險認知需提升
2023年6月修正實施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4條,要求駕駛在行人穿越道讓行人優先通行。然而,一些行人對新規範的理解不足,甚至出現邊滑手機邊過馬路或無視救護車鳴笛的情況。這不僅危及自身安全,還可能延誤救援。
此外,部分行人誤解規定,認為即使自身違規,駕駛仍需禮讓。這種錯誤認知削弱了行人對風險的警覺性,也增加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消基會建議,政府應加強交通行為教育,針對行人常見疑問提供明確規範,例如:行人穿越道變燈時是否可繼續行走?黃網線路口是否允許行人穿越?路口行穿線距離過遠時該如何通行?明確的指引將有助於行人做出正確判斷,也方便執法單位依法取締違規行為。

教育與基礎設施並行,創建安全道路環境
消基會強調,除了設施改善與法規完善,行人安全教育同樣不可忽視。現有狀況下,許多行人未遵守規劃的行人空間行走,甚至在危險情況下冒險過馬路,增加交通事故風險。政府應推廣行人在行人空間靠右通行的習慣,減少行人停留在車流中的時間。
消基會認為,台灣行人安全問題牽涉交通設施、法律規範與行為教育等多重層面。未來,政府應持續強化用路人風險認知教育,優化設施設計,並結合執法與社會宣導,為行人與車輛打造更安全的共存環境。行人安全的根本改善,需仰賴政府政策、民眾意識與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