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安會調查ACC撞緩撞車肇因,交通部要求2025年起「加強這件事」減少濫用

休旅車追撞緩撞車。(圖片來源/ TVBS)

台灣國道上自駕輔助系統所引發的交通事故日益增多,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近期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這些事故中有相當比例是因為駕駛人過度依賴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而非系統本身的技術問題。此外,有關部門發現許多駕駛人對於ADAS的功能限制認知不足,這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交通部要求車商加強銷售員的訓練,能確實對消費者做到介紹宣導及警示標語,給予正確的使用觀念。

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執行長林沛達在報告中提到,雖然AEB緊急煞車系統在某些情境下能有效預防事故,但其功能限制例如無法辨識特定車型或靜止的車輛,常使駕駛人在不適當的情況下過度依賴。林沛達強調,這種依賴可能在突發狀況時,導致駕駛人無法及時手動介入,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

ADAS應視為輔助系統而非替代駕駛人的全自動駕駛系統。(圖片來源/ Tesla)

成大交通管理系教授鄭永祥也指出,ADAS應視為輔助系統而非替代駕駛人的全自動駕駛系統。他解釋說,即使ADAS可以預測並介入潛在風險,如前車突然切入,系統可能會自動急剎,但如果駕駛人沒有適當的安全防護動作,仍可能導致乘客受傷。

根據運安會的統計,過去2年間,工程緩撞車遭追撞的事故有216件,其中73件肇事車輛啟用了ACC自動跟車系統,佔了34%。這一數據顯示,即使是配備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也無法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過去2年間,工程緩撞車遭追撞的事故有216件,其中73件肇事車輛啟用了ACC自動跟車系統,佔了34%。(圖片來源/ TVBS)

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執行長林沛達發現國內針對車輛自動化輔助系統的檢測基準並不完備,在聯合國的歐洲經濟體的一個委員會裡面,它有制定相對應規範,比如對AEB緊急煞車系統,以及緊急通報系統等等,但我們在Level 1跟Level 2自駕輔助的部分都還沒有完備。

對此,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監事黃飛發提出,除了技術面的考量外,駕駛人的行為和狀態也是安全行車不可忽視的因素,雖說ACC能幫助減輕駕駛負擔,但舒適感太滿的時候,駕駛人昏睡感就會出現。他建議,當駕駛人感到疲勞時,應減少駕駛或停靠休息站休息,以回復精力。

考量到目前檢測自動輔助系統安全性的基準尚不完備,運安會建議交通部盡速完善相關規範。回應此建議,交通部表示將研擬相關考題,納入汽車駕照筆試題庫,以提升駕駛人對ADAS系統及其限制的認知。

雖說ACC能幫助減輕駕駛負擔,但舒適感太滿的時候,駕駛人昏睡感就會出現。(示意圖,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但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監事黃飛發覺得不贊成用筆試考這樣的問題,因為肇事者基本上不是不了解ACC自動跟車所產生的風險危害有多少,但還是去做了錯誤的使用。她建議必須從法規面著手,第一個部分是安全距離,由於台灣的安全距離掌握通常都偏小,那ACC自動跟車所需要的反應時間,通常要比人為操作還要再多一點。

無論如何,交通部現階段先加強要求車商業者從2025年1月1日起,針對所有具備ADAS的車輛,應詳細載明操作及限制於車主手冊中,並積極加強銷售員的訓練及警示標語,以期降低因過度依賴自駕輔助系統而發生的交通事故。

延伸閱讀: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Post

Brembo與Michelin強強聯手,最新技術助ABS縮短煞車距離將近一個車身!

Next Post

Kia Sportage夢幻聯名《魷魚遊戲》,小改升級搭上熱門影集引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