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今日 (5/27) 舉辦2025研測之旅,邀請媒體一同見證目前台灣發展自動輔助駕駛的成果,包含首度展出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系統的電動巴士,並透過實際上路試乘,深入體驗Level 3自動駕駛系統的運作過程,後續還安排參訪智慧座艙監控、電子後視鏡檢測、振動噪音分析等實驗室,充分展現出台灣在智慧車輛領域的技術實力。

不過在前往體驗Level 3自駕電動巴士之前,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先向大家說明國際上對於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 (SAE) 所公布的J3016標準,車輛自動化程度可分成Level 0~5共六個等級:
- Level 0 (無自動化): 駕駛人負責所有駕駛操作。
- Level 1 (駕駛輔助): 車輛能提供單一駕駛輔助功能 (如定速巡航或車道維持),駕駛人需持續監控車輛並隨時準備接管。
- Level 2 (部分自動化): 車輛能同時提供多項駕駛輔助功能 (如自適應巡航控制和車道置中輔助),駕駛人仍需全程監控環境,並隨時準備接管,因此Level 2也被視為半自動駕駛。
- Level 3 (條件式自動化): 在特定條件下,車輛可執行部分駕駛操作,駕駛者無需持續監控,甚至可以將視線移開從事其他活動,但當車輛發出要求時,駕駛人必須在數秒內接管控制。Level 3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中的重大升級,也是從輔助駕駛進化到有限自動駕駛的關鍵。
- Level 4 (高度自動化): 在特定操作設計區域內,車輛可完成所有駕駛操作,即使駕駛人未能接管,車輛亦能自行處理。在這些限定區域外,車輛會提醒駕駛人接管,若駕駛人未接管,系統將執行最小風險操作 (如安全停車)。
- Level 5 (全自動化): 車輛可在所有條件下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不需要任何人為操作,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表示,目前搭載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市售車,絕大多數都是Level 2等級,即使開啟自動跟車與車道置中維持功能,駕駛者也必須注意路況,隨時準備接管車輛回到手動操作。

因此為了實現Level 3自動駕駛目標,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自主開發控制軟體,透過感知融合、自動駕駛控制、駕駛接管判斷與風險應變決策等功能,可進行車道維持、變換車道、主動閃避、駕駛狀態監控等自動化操作,並將這項研發成果應用在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與義隆電子、歐特明、為昇科、旭春、友通資訊、智易科技、奇美車電等國內企業合作,再基於成運汽車電動巴士平台打造的Level 3自駕電動巴士。

在上車試乘體驗的過程中也能發現,啟動Level 3自動駕駛模式後,坐在駕駛座上的測試人員雙手已經脫離方向盤,此時車輛仍會沿著車道自動轉向,還能隨著方向燈自動左轉或右轉以變換車道,即使前方突然有慢速車輛切入同一車道,系統也能即時掌握前方動態,自動降速並保持安全距離,等到前方車輛加速遠離或切換到其他車道,系統將會自動加速到原本設定的車速。

雖然Level 3自動駕駛允許駕駛者將視線移開,不用一直看著前方,但系統仍會透過AI影像技術偵測駕駛眼睛視線、頭部偏擺,判斷駕駛者狀態,當系統判斷無法自行處理之突發狀況,需要駕駛者接管時,系統將會發出語音接管警示,提醒駕駛者盡快接管車輛操作。此時如果駕駛因睡著或是身體不適而無法回應,系統將啟動最小風險操作,開始自動減速然後停下車輛,並持續發出警鳴聲。

活動上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也強調,Level 3自動駕駛系統的組成相當複雜,需要整合大量的感測器 (如雷達、光達、攝影機)、高效能運算平台、精確定位模組以及複雜的決策控制軟體,而這些都將帶動台灣在這些關鍵技術領域的產業發展。除了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進行駕駛與乘客監控的智慧座艙,同樣是智慧車輛發展的另一個趨勢,不僅能提升車內功能操作的便利性與娛樂性,更重要的是透過先進的監控與互動技術,還能與自動駕駛技術結合,大幅強化行車安全。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智慧座艙的發展趨勢,以下列出四項主要的應用:
- 多模態人機介面 (HMI): 不再僅限於觸控螢幕,而是結合語音控制、手勢控制、眼球追蹤甚至表情識別,實現更直覺、自然的互動方式。
- 個性化與情境化服務: 透過AI學習駕駛習慣和偏好,提供個人化的資訊娛樂、導航建議和座艙環境設定。同時,根據行車情境 (如塞車、長途駕駛) 自動調整相關功能。
- 健康與安全監控: 整合生物感測技術,監測駕駛者的生理狀況 (如心率、疲勞程度),並偵測車內人員的行為 (如兒童遺留、乘客跌倒),及時發出警示或採取應變措施。
- 擴增實境 (AR) 應用: 將虛擬資訊疊加到現實視野中,如AR導航、AR行車資訊顯示,提升駕駛的感知能力和行車安全性。
為了填補台灣在智慧座艙監控系統的缺口,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還利用AI多模態辨識技術與異質感測融合生物雷達系統,開發出駕駛者監控技術、兒童遺留偵測技術,並能偵測乘客跌倒,以拓展安全應用範圍。

考量到交通部已將電子後視鏡納入規範,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也針對燈光實驗室建置符合國內外法規標準的驗證能量,能模擬各種自然光環境,進行影像清晰度、對比與系統延遲等關鍵測試,以協助業者進行改良並縮短開發期程。

至於檢測汽機車振動噪音的實驗室,則建有符合ISO 3744、ISO 3746與ISO 11201等聲壓、聲功率量測規範之無響室,可執行車輛領域的智慧座艙模組、充電樁在產品開發階段的聲學檢測,並能協助AI伺服器等產品以非侵入方式即時捕捉多聲源訊號,將肉眼無法辨識之音訊轉化為可視化圖像,進而獲取精準的分析與優化診斷。

此外,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預告今年9月將啟用全天候高速自駕實車驗證測試場域,該場地可提供智慧車輛、車輛電子系統、感知系統等產品,在長達200公尺的隧道內,能夠模擬降雨、起霧、日出日落或夜間等不同天候環境條件,進行最高110km/h的自動駕駛實車測試。該場地還設有高架道路,可測試智慧車輛於匝道的匯入匯出情境,以及在高架橋與橋下道路供巴士等大型車輛進行GPS訊號遮蔽測試。

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更透露未來將升級現有試車場,導入全域車聯網系統、智慧立體停車場與整車級虛實整合模擬實驗室,以打造出封閉且安全的智慧車輛測試驗證環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