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月25日,一輛Hyundai Ioniq 5在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自撞分隔島,造成4人死亡、4人命危的重大事故,各界除了議論楊梅休息站的設計之外,對於「電動車火燒車、使用駕駛輔助系統」也都引發熱議。而有些網友紛紛再次討論起「使用Level 2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會更安全還是更危險」等內容,而事實上,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與麻省理工學院(MIT)AgeLab實驗室聯合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駕駛人在使用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時,往往更容易分心進行多重任務操作,即便表面上符合系統提醒要保持注意路況,還是會鑽漏洞來敷衍系統,進而繼續做自己的事情而沒看路。

IIHS主席David Harkey:「這些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系統如何設定注意力需求會直接影響駕駛人的行為。如果系統僅要求駕駛人每隔幾秒輕觸方向盤來滿足注意力要求,那麼他們就僅會做這樣的動作,而忽略其他潛在的駕駛風險。」

駕駛人使用輔助駕駛系統下的分心行為大幅增加
第一項研究聚焦於Volvo Pilot Assist半自動駕駛系統,觀察了29位志願受測者在1個月內的駕駛行為,並使用搭載該系統的2017年式Volvo S90進行測試。研究發現,駕駛人在使用Pilot Assist系統時,比無輔助駕駛狀態下更常檢查手機、進食或執行其他視覺和手動活動,這種分心行為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更加明顯,顯示出駕駛人對系統產生依賴,並逐漸放鬆警覺。

這項研究的數據收集歷時3年,期間志願者駕駛的車輛接受了兩次軟體更新,強化了車道保持功能並增加了注意力提醒。研究團隊因此將駕駛人分為三組,一組是在軟體更新之前進行測試的駕駛人;第二組是更新車道保持功能後參與的駕駛人;第三組則是在注意力提醒更新後進行測試的駕駛人。無論哪一組,系統均要求駕駛人需時刻保持雙手在方向盤上。
此外,研究團隊在第二組測試後調整了志願者招募策略,選擇更多有頻繁高速駕駛經驗的人參與,以便更充分了解自動駕駛系統在高速路段的表現。

結果顯示,無論軟體版本如何,所有組別的駕駛人使用Pilot Assist時的分心行為均較無輔助駕駛狀態更頻繁,且包括進食、使用電子設備、甚至整理儀容等非駕駛行為。尤其在前兩組中,駕駛人使用Pilot Assist的後半個月分心程度比前半個月更高,顯示他們在熟悉系統後逐漸放鬆警惕;而第三組則在前後兩週內分心行為保持一致,使用輔助駕駛時的分心時間甚至高達30%。
IIHS資深研究員Ian Reagan解釋道:「我們在三組駕駛人中觀察到不同的駕駛行為,但無法完全確定是否與系統升級有直接關聯。更重要的是,這些結果顯示,無論哪種版本的系統,輔助駕駛都與分心行為有顯著關聯。」
Tesla Autopilot系統提醒機制有效,駕駛巧妙應對繼續分心
另一項研究針對Tesla的Autopilot系統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對象為14位從未使用過Autopilot或其他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駕駛人。這項研究著重於觀察駕駛人對於系統注意力提醒、警告升級和緊急鎖定措施的反應。

在Tesla Autopilot系統中,若未偵測到駕駛人的手在方向盤上,系統會逐步發出視覺與聲音警告,最終可能減速停車並鎖定功能。然而,研究發現,駕駛人逐漸學會精確控制系統的提醒間隔,僅需輕微操作方向盤即可避免警告升級,從而繼續進行分心行為。
這項研究中,14位駕駛人在駕駛過程中共觸發了3,858次注意力警告,其中約半數警告發生在駕駛人至少有一隻手放在方向盤上,但並未足夠用力來滿足系統的扭力感測需求。儘管大部分警告未升級至緊急干預,但有些駕駛人藉由短暫的方向盤調整或操作信號桿來避免更嚴重的干預,其中一名駕駛甚至觸發了16次系統鎖定。

研究發現,隨著駕駛人逐步熟悉Autopilot的注意力提醒,他們在第一次警告響起後的反應時間逐漸縮短,且在警告解除後不久便再度放鬆警覺,展現出系統依賴的趨勢。IIHS資深研究員Alexandra Mueller指出:「這項結果顯示,系統提醒確實有效促使駕駛人改變行為,但這樣的改變並不一定能確保駕駛人保持持續的注意力。」

IIHS呼籲強化半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機制
研究結果來看,半自動駕駛系統雖然可減少駕駛疲勞,但也容易讓駕駛人產生錯誤的安全感,進而放鬆警惕、進行分心活動。IIHS強調,車廠必須加強技術設計和注意力偵測機制,以防止這些系統被駕駛人誤用,並呼籲駕駛人儘管使用輔助駕駛,仍應保持對路況的高度關注,隨時準備接管車輛控制,以確保行車安全。

延伸閱讀: